2008年2月28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平安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以青春和法律的名义
记余杭区法律援助中心里的年轻人
本报记者 李道演 文/摄 通讯员 陈霞

  他们是一群伸张正义的法律工作者;他们是一群撒播爱心的青年志愿者……他们是杭州市余杭区法律援助中心的青年律师志愿者。中心在不久前被团省委、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2007年度青年志愿者服务杰出集体称号,是全省惟一一家获此殊荣的法律援助机构。
  在“3·5”学雷锋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这支活跃在法律援助前沿的青年志愿者队伍。

  以法律促进爱心传播
  “请把相关资料做下登记,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尽快为你提供法律援助,请你放心。”昨天上午,当记者来到余杭区法律援助中心服务窗口时,正好遇上一名残疾人前来申请法律援助。在工作人员耐心分析案情并讲解申请程序后,这名残疾人满意地离开了。
  法援中心主任黄水华告诉记者,服务窗口每天接访这样的当事人约十几人次,午休时间也有工作人员值班,服务热线更是24小时开通。
  余杭区法律援助中心设在临平镇的闹市区,门外的标牌非常显眼。在宽敞明亮的服务大厅里,设有多个受理窗口,而墙上则挂满了受援人送来的锦旗。
  去年8月,拄着拐杖的残疾人江某拿着一面锦旗来到余杭区法援中心,笑着向中心的工作人员道谢。四年前,江某被一辆货车撞伤,经过长期住院治疗,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却落下终身残疾,并欠下巨额医疗费,生活陷入困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向法援中心请求帮助。
  承办此案后,法律援助律师、青年志愿者徐靖以强烈的责任心和正义感,多次赶到事故发生地和申请人住所地进行取证。在徐靖的努力下,去年8月17日,江某终于拿到了赔偿款56万元。
  黄水华说,法援中心在承办的每一个法援案件中无不体现出以法律手段促进爱心传播的理念。

  以热心推动志愿服务
  余杭区法律援助中心于2004年开始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第二年正式成立了青年律师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到如今,这支青年律师志愿者队伍已经基本包括了所有在余杭区执业的青年律师。
  在法援中心的登记表上,记者看到上面详细记录了44名青年律师志愿者的执业证号和联系方式。
  来自浙江奇沁律师事务所的朱苏律师是一位年轻的女律师,2006年11月2日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和热心公益的举动,她刚刚被评为了杭州市“十佳法律援助工作者”之一。朱苏说,其实,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是一种幸福。
  去年圣诞节,朱苏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那是两名受援人送来的一面锦旗和几大包水果。就在三个月前的一个周日,朱苏在法援中心值班时,这两名受援人前来申请法律援助。他们是某建筑工地的工人,用人单位拖欠了他们两年多的工资,而像他们这样的受害民工一共有20多人。
  朱苏受理此案后,经过详细的调查取证,在开庭时,代理观点直接切中案件要害。最后在法院的主持下,久拖不决的民工工资纠纷得到妥善解决,20多万元的拖欠工资如数送到了受援人的手中。
  朱苏介绍说,青年律师志愿者的服务形式不仅仅局限在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他们还经常以专题讲课、以案说法等形式到乡镇街道、学校等地去开展普法教育,将法律志愿者服务渗入到社会每个角落。

  以网络完善服务体系
  余杭区法律援助中心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不仅仅是帮助陷入困境的个体,更是积极通过广播、网络等途径,服务于更多的弱势群体,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法律援助工作,也将平安之声传达到千家万户。
  2007年1月18日,余杭区法律援助中心与当地广播电台合作推出了一档名为“女人不再沉默”的法律维权栏目,由青年律师志愿者对听众的法律问题进行现场解答。
  2007年6月中旬,法援中心正式开通了《余杭法治网》网上法律咨询栏目,由青年律师志愿者轮流为广大网友提出的婚姻家庭关系、劳资纠纷等法律问题提供及时、详细的回答。
  余杭区司法局副局长盛伟祥介绍说,法律援助这张网已经在全区范围内铺开,全区20多个乡镇、街道都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而每个工作站里都有青年律师志愿者长期担任法律顾问。今后,青年律师志愿者的身影还将随着“流动服务窗口”出现在更多老百姓的身边。